学院举办“公共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与制度创新”研究生读书分享会
作者:付豪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24日
4月23日晚,学院举办“公共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与制度创新”研究生读书分享会。本次活动由学院副院长向良云牵头组织,毛一敬老师应邀出席并点评,2024级公共管理学专业全体研究生参与。本次分享会围绕《集体行动的困境》《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》两部经典著作而展开,通过经典研读与案例研讨,探索公共管理理论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路径。
第一单元:经典领航:从“集体困境”到“治理之道”
杨莹莹同学首先代表小组分享了曼瑟·奥尔森《集体行动的困境》的核心观点,通过“三个和尚没水喝”的生动比喻,阐释了理性人假设下“搭便车”行为如何导致集体行动失败。小组成员结合“河长制”“社区门前三包”等案例,剖析了选择性激励、规模效应与制度约束在破解治理难题中的作用,提出“数字技术赋能监督”“情感治理激活内生动力”等创新思路。
彭文雅同学及其小组成员则以埃莉诺·奥斯特罗姆《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》为框架,通过瑞士托拜尔高山牧场、土耳其渔场治理等跨文化案例对比,揭示“自主治理”八项原则的实践价值,提出“区块链+社区共治”“政府角色从控制者转向制度支持者”等观点,引发对数字化时代公共资源治理的深度思考。
第二单元:思维碰撞:基层治理难题的多元解法
在毛一敬老师主持的研讨环节,师生围绕“如何激发集体行动”展开热烈讨论。针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、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管理等现实议题,同学们提出“挖掘社区精英带动效应”、“柔性制度与刚性规则嵌套”、“情绪治理唤醒共同体意识”等解决方案。毛一敬老师提出的“读书会参与积极性提升”问题,更触发头脑风暴,现场涌现“学术积分竞赛”、“跨学科专家联动”、“案例实战模拟”等创新提议,彰显青年学子的实践关切。
毛一敬老师在总结指出,公共治理需打破“非政府即市场”的二元思维,注重“20%积极分子带动60%中间群体”的社群激活逻辑,并强调“数字治理与情感温度融合”和“制度弹性与当地文化适配”的研究方向,鼓励同学们在田野调查中检验理论生命力。
本次分享会以书为媒,搭建起学术理论与治理实践的对话桥梁。据悉,学院将持续开展经济学、政治学、管理学、组织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等公共管理基础学科系列读书分享会,梳理各学科理论发展脉络及前沿理论,引导同学们在经典阅读中夯实理论基础,在案例剖析中培育实践智慧,打造“师生共读、校院共研”的学术品牌,筑牢研究生学术根基。
(审稿:向良云)